您现在的位置: 吉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吉林地区-阿什哈达摩崖石刻-信息发布

吉林市明清两代造船厂共同见证吉林历史文化

近日,江城市民李先生来到吉林市临江门大桥北岸东侧的头道码头玩,他知道,头道码头是吉林市“船厂”历史象征,不过他也听说,吉丰东路有摩崖石刻,也是记录吉林市作为“船厂”的重要历史资料。

“两处历史遗迹都说‘船厂’,可‘船厂’到底在哪呢?”他很疑惑。

两处历史遗迹见证“船厂”

头道码头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康熙东巡时的船厂,大体位置在今天的头道码头至温德河松花江沿岸地域。

李先生所说的摩崖石刻是明代阿什哈达摩崖石刻,位于吉林市丰满区江南乡阿什村的松花江北岸。

两块摩崖石刻分别为“摩崖阁”和“阿什亭”,两处摩崖石刻详细记载了明代骠骑将军、辽东都指挥使刘清3次率领数千官兵、工匠来吉林造船的具体时间,证明吉林市是明朝造船运粮基地。

明清两代造船厂位置不同

“吉林市明清两代造船厂的位置其实在两个地方。”吉林市文化局文博处副处长张寒冰介绍,第一个地方是明朝时期的造船厂,地点在阿什哈达摩崖石刻附近,经过专家考察后有两点证明,第一个证明就是两块明代摩崖石刻,其中有一块是明朝骠骑将军刘清第一次来吉林造船时刻的。

“当时松花江水位比现在高多了,阿什哈达摩崖下面应该都是江水,根本没有道路,专家推测,刘清将军应该是站在船上在山的半腰处刻的字,因他不是什么书法家,所以字刻得大小不一致,歪歪扭扭的。”张寒冰说,第二个证明是距离石刻不到5米远的一处江崴子,有人曾在里面挖出过明朝时期的船钉和船板。

“当时刘清带人来到这里造船,是因为这个地方盛产松木,而且水路交通发达,主要造漕船(运粮食用的船)、沙船(运送官兵的船)、战船,每年造船50多艘。”张寒冰说,后来,明朝船厂在战争和清初的“封禁”中日渐湮没。

“清朝船厂的具体位置在今吉林市临江门头道码头迤西至温德河入江口一带的松花江左岸。船厂东西532米,南北60米。”清朝初年,由于沙俄入侵的威胁,朝廷于顺治十三年(1656年)在吉林设厂造船,并且组织船队在松花江上游弋巡逻。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政府又在此设立水师营,担负训练水军和修造战船任务。

“由于明、清两朝在此造船、屯驻水军,故有船厂、船营之名。后来百姓都称这里为‘船厂’,这也是吉林‘船厂’的由来。”张寒冰说。

共同见证吉林历史文化

张寒冰表示,阿什哈达摩崖石刻是迄今为止省内发现的唯一明代摩崖石刻,它是研究明代经略东北的重要历史遗迹,1961年,被吉林省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更好地保护这一古迹,1983年,有关部门分别修建了“摩崖阁”和“阿什亭”,并在摩崖石刻旁边建立了吉林明清船厂历史陈列馆。2006年5月,阿什哈达摩崖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吉林市文化局在头道码头修复了一段长约14米的古城墙。整体采用古代城墙的建筑风格,码头护堤、台阶踏步、地面及辅助设施均采用仿古材质制成,并且修建康熙东巡吉林大型青铜群雕像,以此还原1682年康熙抗击外敌东巡至吉林的情景。

目前,两处遗址都成为吉林市重要旅游景点,对外免费开放,每年都会吸引大批的游客观光游览。

(记者 杨晋浩 李洪洲)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