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吉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延边地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档案馆-名人故事

王德林(1874—1938)

原名王林,字惠民。抗日爱国将领。1874年出生于山东沂水县一个贫寒农家。1894年山东大饥,因生活所迫,逃荒东北,到吉林省密山县(今黑龙江省密山县)种地。1895年迁移到双城子,给俄国人打工。1897年应募为中东铁路工人,担任领工。1900年沙俄以保护中东铁路为借口,入侵我国东北地区。王德林激于民族义愤,宣布“排俄救国,被逼为寇”,联合农民、工人跟随唐殿荣等人,开展反抗沙俄侵略的武装活动。他组织抗俄义军,制定约法三章,提出“杀富济贫”的口号。王德林抗俄义军一直坚持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为止。1917年,王德林接受吉林督军孟恩远劝导将所部改编为吉林军第一旅第三营,他任营长,营部设在延吉县铜佛寺,俗称“老三营”。1931年12月,日本“满铁”敦图线测量班20人,到安图县瓮声砬子(今明月镇)王德林部驻地,以“测量”为名,强硬要求上炮台,实为侦查与挑衅。老三营”爱国官兵激于民族义愤,不待命令而向日寇开枪,毙伤日军2名。“瓮声砬子”事件发生后,王德林毅然将队伍拉到延吉县小城子(今汪清县春阳镇),当即宣布全营500多官兵为抗日队伍,举旗抗日。1932年2月8日,王德林以“挽救危亡,收复东北”为宗旨,正式宣告成立“中国国民救国军”(亦称东北国民救国军,简称救国军),王德林任总司令。他为救国大业,“不问其人,只问抗日”,提出不分党派,不分民族,一致对外,共同抗日的主张。不久,中共延和中心县委派遣共产党员李延禄到救国军开展抗日工作。王德林任李延禄为救国军总部参谋长和第一补充团团长。党组织通过李延禄在救国军第一补充团秘密建立党支部,同时,党组织派共产党员李光、孟泾清、刘静安、李成林贺剑平等到救国军工作,并得到王德林重用。1932年王德林在中共帮助下,为建立抗日根据地,进行长期抗日游击战争,从延边地区转移到牡丹江地区。在转移过程中,取得了史称“镜泊湖连环战役”的胜利。1932年4月,吉林抗日义勇军各部在宁安召开联席会议,决定王德林为救国军总指挥,将东宁作为救国军后方根据地。1932年,王德林先后指挥救国军先后三次攻打敦化,并攻占敦化、额穆县城和蛟河县城等。1932年5月,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周保中秘密到吉林自卫军进行抗日工作。王德林聘请周保中为救国军总部总参议,并任吴义成前方总指挥部参谋长。同年7月,吉林抗日义勇军各部在宁安县召开联席会议,决定成立吉林抗日联合军司令部,并将各军总指挥改为总司令,王德林为抗日救国军总司令。吉林抗日联合军成立后,相互配合作战,分别攻占了吉东13个县,救国军发展到5万人。1933年1月5日,日伪军共6000余人,在飞机配合下,兵分两路围攻王德林驻守的东宁,王德林在日军重兵压力下,寡不敌众,失守东宁,1月13日,王德林率总部退入苏联。1933年春,王德林经苏联绕道欧洲回国。1934年奔走于上海、天津、郑州等地,继续从事抗日救亡活动的王德林将在关内募得的8000块银元转交东北抗日救国军。1937年“七七”事变后,王德林毅然回到山东沂水县的家乡,组织一支地方抗日武装,后这支抗日义勇军改编为国民党光复军,王德林出任山东省国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别动队光复军第二路指挥,他抱病奔赴于各地,招募立志抗日的爱国青年,自筹枪支弹药,进行艰苦的组建民众抗日武装的工作

1938年12月20日,王德林病逝于山东沂水县,终年64岁。


0